“本自具足”是一个源自佛教哲学的重要概念,尤其在禅宗、唯识宗和如来藏思想中常被提及。它的核心含义是指一切众生(或万物)的“本性”中原本就具备圆满的智慧、功德或潜能,无需向外追求,只需回归本心即可觉悟。
核心含义
1.本性圆满
“本自具足”强调众生本有的佛性(或如来藏)是圆满无缺的。例如:
禅宗六祖惠能说: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;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。”(《坛经》)
如同明珠蒙尘,虽然表面被烦恼、无明遮蔽,但光明本性始终存在。
2.不假外求
修行不是“获得”新东西,而是去除遮蔽本性的障碍(如贪嗔痴),让本具的智慧自然显现。如《法华经》云:“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。”
3.超越二元对立
本自具足的状态超越了“有”与“无”、“得”与“失”的分别,是一种天然的圆满性。
哲学背景
禅宗:主张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,认为觉悟是向内体认本具的佛性,而非依赖经典或仪式。
唯识宗:通过“转识成智”的修行,将染污的“阿赖耶识”转化为清净的“大圆镜智”,本质仍是回归本具的清净心。
如来藏思想:认为众生心性中本有如来(佛)的功德,如《楞严经》中“七处征心”揭示心性的遍在性。
实践意义
1.破除执着
认识到本自具足,可减少对外在名利、境界的攀缘,转而向内修心。
2.自信自立
禅宗强调“自性自度”,鼓励修行者相信自己本具觉悟的能力,而非依赖他力。
3.平常心是道
马祖道一说“即心即佛”,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皆是本性的体现,无需刻意追求特殊境界。
常见误区
消极无为:误以为“本自具足”等于无需修行,实则需通过戒定慧去除习气,方显本心。
否定因果:本性虽圆满,但业力与习气仍需通过修行转化,否则仍会陷入轮回。
类比与延伸
如阳明心学“心即理”,认为天理本在人心,与“本自具足”有相通之处。
现代心理学中的“潜能开发”,也可视为对内在具足资源的一种应用。
简言之,“本自具足”是东方哲学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深刻洞察:众生无需外求,只需向内觉醒,破除迷障,便能照见本有的光明与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