伟发功德日记

让我们一起做功德

什么是本自具足

“本自具足”是一个源自佛教哲学的重要概念,尤其在禅宗、唯识宗和如来藏思想中常被提及。它的核心含义是指一切众生(或万物)的“本性”中原本就具备圆满的智慧、功德或潜能,无需向外追求,只需回归本心即可觉悟。

核心含义

1.本性圆满

“本自具足”强调众生本有的佛性(或如来藏)是圆满无缺的。例如:

禅宗六祖惠能说: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;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。”(《坛经》)

如同明珠蒙尘,虽然表面被烦恼、无明遮蔽,但光明本性始终存在。

2.不假外求

修行不是“获得”新东西,而是去除遮蔽本性的障碍(如贪嗔痴),让本具的智慧自然显现。如《法华经》云:“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。”

3.超越二元对立

本自具足的状态超越了“有”与“无”、“得”与“失”的分别,是一种天然的圆满性。

哲学背景

禅宗:主张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,认为觉悟是向内体认本具的佛性,而非依赖经典或仪式。

唯识宗:通过“转识成智”的修行,将染污的“阿赖耶识”转化为清净的“大圆镜智”,本质仍是回归本具的清净心。

如来藏思想:认为众生心性中本有如来(佛)的功德,如《楞严经》中“七处征心”揭示心性的遍在性。

实践意义

1.破除执着

认识到本自具足,可减少对外在名利、境界的攀缘,转而向内修心。

2.自信自立

禅宗强调“自性自度”,鼓励修行者相信自己本具觉悟的能力,而非依赖他力。

3.平常心是道

马祖道一说“即心即佛”,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皆是本性的体现,无需刻意追求特殊境界。

常见误区

消极无为:误以为“本自具足”等于无需修行,实则需通过戒定慧去除习气,方显本心。

否定因果:本性虽圆满,但业力与习气仍需通过修行转化,否则仍会陷入轮回。

类比与延伸

如阳明心学“心即理”,认为天理本在人心,与“本自具足”有相通之处。

现代心理学中的“潜能开发”,也可视为对内在具足资源的一种应用。

简言之,“本自具足”是东方哲学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深刻洞察:众生无需外求,只需向内觉醒,破除迷障,便能照见本有的光明与自由。


分享到:
内容声明
部分内容又AI通过大数据搜索总结后生成。
有兴趣做功德欢迎加入小红书群聊:
2【复制全文→返回薯队APP】 仅限6月15日内,"功德日记(关键词分享群)"等你很久了 MF8082 :/#g🍇🦊🍟😛🥒😊🥑🍅🐶🥦😙🥞

Copyright 伟发 Rights Reserved.

微信客服

微信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