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的戒律是修行者规范身心的准则,旨在帮助信徒断除烦恼、培养善行,最终导向解脱。戒律因传承(南传、汉传、藏传)和身份(在家众、出家众)不同而有所差异,以下是核心内容概述:
一、在家众的戒律
1.五戒(基础戒律)
所有在家佛教徒应遵守的基本戒律:
不杀生(尊重生命)
不偷盗(不取非予之物)
不邪淫(保持正当的性关系)
不妄语(诚实不欺)
不饮酒(避免迷乱心智)
2.八关斋戒(一日戒)
在家信徒短期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,每月特定日持守:
五戒基础上增加:
不非时食(过午不食)
不歌舞观听、不涂饰香鬘
不坐卧高广大床
3.十善业道(行为指南)
通过身、口、意三业修善:
身:不杀、不盗、不邪淫
口:不妄语、不两舌(不挑拨离间)、不恶口、不绮语(不花言巧语)
意:不贪、不嗔、不邪见
4.菩萨戒(大乘修行者的戒律)
强调自利利他,如《梵网经》十重四十八轻戒,或《瑜伽师地论》的三聚净戒:
摄律仪戒:止恶
摄善法戒:行善
饶益有情戒:利益众生
二、出家众的戒律
出家僧团需遵守更严格的戒律,以断除世俗牵绊,专注修行。
1.沙弥/沙弥尼戒
沙弥十戒:五戒基础上加不非时食、不歌舞、不涂饰、不坐高床、不持金钱。
沙弥尼另需遵守更多细则。
2.比丘戒(具足戒)
南传比丘戒约 227条(《巴利律藏》),汉传依《四分律》有 250条。
核心分类:
四波罗夷:最重罪(如淫欲、杀人、大妄语、偷盗),犯者逐出僧团。
僧残、舍堕、单堕等轻罪,可通过忏悔补救。
3.比丘尼戒
戒条更多,南传约 311条,汉传《四分律》有 348条,包含针对女性的特殊规定。
4.其他重要戒律
波逸提(忏悔罪):涉及衣食住行的过失。
舍堕:需舍弃不当物品并忏悔。
百众学:细微威仪规范(如衣着、行止)。
三、不同传承的戒律特点
1.南传佛教
严格遵循原始佛教戒律(《巴利律藏》),注重个人解脱,戒条数目明确。
2.汉传佛教
以《四分律》为基础,融合大乘菩萨戒,强调戒定慧三学并重。
3.藏传佛教
结合小乘别解脱戒、大乘菩萨戒与密乘三昧耶戒,尤其重视菩提心与密法修持的誓言。
四、戒律的核心精神
止恶行善:通过约束行为减少烦恼,培养慈悲与智慧。
自律与自由:戒律非束缚,而是解脱的基石。
因时因地调整:戒律在坚持根本精神的前提下,可随文化环境适当变通(如“开遮持犯”原则)。
佛教戒律并非僵化教条,而是引导修行者走向觉悟的阶梯。持戒的终极目标,是超越对戒相的执着,达到“无相解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