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的戒律是修道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,旨在约束身心、断恶修善,最终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。不同道教派系(如全真派、正一派)的戒律有所差异,且随着历史发展演变出多层次的戒律体系。以下是道教主要戒律的概述:
一、基本戒律
1.老君五戒(道教最根本戒律)
不杀生(尊重生命,慈悲为怀)
不荤酒(清净身心,不食荤腥、不饮酒)
不口是心非(言行一致,诚实守信)
不偷盗(不取不义之财)
不邪淫(洁身自好,节制欲望)
注:全真派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严格的戒律。
2.初真十戒(全真派入门戒)
包括:忠孝君主、不欺暗室、不害众生、戒杀贪嗔、不淫不盗、不骄不诈等,强调道德根基。
二、全真派三坛大戒
全真派道士需依次受持“三坛大戒”,层次由浅入深:
1.初真戒
规范日常言行,如敬师孝亲、持斋守静、不争名利等。
2.中极戒(《中极三百大戒》)
共300条,涵盖修身、处世、济世等,如不轻慢经典、不诽谤他人、不蓄私财等。
3.天仙大戒
最高戒律,强调心性修炼,要求“无为无欲”,契合天道自然。
三、正一派主要戒律
正一派以在家修行为主,戒律侧重行为规范:
1.玄都律文
规定道士行为准则,如不妄语、不贪恋财物、不亵渎神明等。
2.女青鬼律
针对违反戒律的惩罚,强调因果报应。
3.斋醮禁忌
如行法前需持斋、禁食“五荤三厌”(韭、蒜、薤、葱、兴渠为五荤;雁、狗、龟为三厌)。
四、其他重要戒律与善书
1.《老君说一百八十戒》
早期天师道戒律,涵盖社会伦理、生态保护(如“不得烧野田山林”“不得渔猎伤煞众生”)等内容。
2.《太上感应篇》
虽非严格戒律,但强调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倡导积德行善、因果报应。
3.《功过格》
通过记录善恶行为量化修行,如救人性命为百功,杀人为百过等。
五、戒律的核心思想
1.清静寡欲:戒除贪嗔痴,保持身心清净。
2.敬天法祖:尊奉神明与祖师,恪守伦理。
3.济世利人:行善积德,助人度厄。
4.自然无为:顺应天道,避免妄为。
六、持戒的意义
道教认为戒律是“登真之梯航”,通过持戒可断绝恶缘、积累功德,最终达成“性命双修”的目标。戒律与内丹修炼、斋醮科仪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道教修行的完整体系。
不同派别和经典对戒律的侧重略有差异,但核心均指向对“道”的体悟与实践。